WFU

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

牙橋底部 微創牙齦增補術





牙橋底部 微創牙齦增補術


最近無意中看到網路上有人分享這篇文章,心情很雀躍,因為剛好前些日子,針對前牙pontic週邊組織處理很感興趣,搜尋了許多文章,唯獨找不到這篇,想不到燈火闌珊處,今天總算被我給遇到了,

像這樣利用切線小範圍改變軟組織位置的手法,最早是在Enomoto的演講上看到,但因為日本流派通常沒什麼英文的文獻,讓我一直對這樣的方法存有很大的好奇。
在臨床使用後的經驗,結果卻會因病人而異,不一定每個病人都可達到預期的結果,檢討起來,和先天”組織厚度“有很大的關係

先來看我的Case
歐先生 一場車禍後失去了他的21 (拭淚) 在ridge preservation後 軟組織的高度仍顯得有些單薄,


在經過第一次CTG增補軟組織後 11 Crown和 21 Pontic的高度看起來相同 但厚度我仍有些不滿意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因為不想取CTG造成另一個傷口,在彼此充分討論威脅利誘之後,總算同意讓我用局部的小手術,去改變牙齦的高度


 兩顆正中門齒高度差異不大 但21牙齦的厚度略凹陷一些


放切線使軟組織有辦法往前往上推

用Ovate pontic的方式推擠

可以看到完成的時候厚度有被往外推出 牙齦高度也比原本再增加一些
但手術完成當次 看到這樣薄薄的牙肉懸吊在外面 心裏還是有些毛毛的
果不其然 一周追蹤的時候 看到薄牙齦的地方都slough
再等了兩周 缺損的地方隨著傷口癒合有稍微回來一點 但寬度上還是和術前一樣缺一小角


所以仔細省思這樣一個術式 我認為它是有它先天設計上的一些限制 並不是每個case都適合使用


他最不和諧的地方在於:
一般被手術翻起的軟組織,癒合後的結果多半是會「損失」一些組織的量,不是變薄就是高度萎縮,但這邊翻起後卻是變厚,和我們一般的認知有些不同


唯一可能有比較好結果的case,Pontic底下組織必須本來就很厚,才有可能將組織「挪」到外側和上側又不至於整個萎縮,例如說文章裡面舉的例子

但即使如此,組織的「總量」仍然不變,往垂直方向「挪」動後,水平方向還是會變得比原先單薄些

所以就我個人而言,想要增補軟組織缺陷最好的方式,還是從其他地方取一塊自體的軟組織來填補(pedicle graft or free graft) ,除非病人原本的條件就不錯(例如夠寬夠厚)又不想從其他地方取組織,我才會考慮用這類型「就地轉移」的手法「挪」動軟組織的位置